type
status
date
Jun 20, 2024 06:25 AM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2024 年 06 月 20 日。
文章来源:中二怪的小报童-《不是办法》
和个人出路一样:信息源的寻找完全依赖于自己感觉,因为适合自己的,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推荐,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不要迷信榜单,所有的榜单都是针对普罗大众刻意计算出来,但那些个人才能察觉到的差异性,只有亲身体验能甄别出来。
以下为部分正文。
“信息食谱”一直是我想写的,这其实是我确实比较擅长的部分。
职业路径能走到今天,以表达、审美、传播、连接为生,也完完全全要归功于那些曾冲刷和喂养过我的信息和知识。
这两期内容都不会很长,我也不会列举一切影响过我的信息源,因为如果细究起来,我喜欢的很多东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无用、诡异且莫名其妙,但他们才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我。从这个角度说,“抄答案”确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广泛阅读、筛选、深入、感受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本身。
“The destination is not the reward. 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最好的祝福永远是,愿你的旅途漫长。
1、上瘾是数量还没达不到厌倦
我后来仔细复盘过自己人生中的大决定,尤其是比较幸运的那些,如果回归到最底层的“为什么我看到了这个机会而其他人没看到”,或者“为什么我行动了而其他人没行动”,那个核心的差异或者说优势是一样的:
说白了就是看字比较快。
听播客、看视频、或者读外文书、接受外文信息,也是一样,只要基础的量堆够了,二倍速甚至三倍速获取信息都是能达到的。只要输入量足够大,对信息的压缩和处理速度就能达到足够快,这种能力是不分媒介和语言的。而它最有魔力的部分在于,这种能力会不断自我强化,如同 AI 的机器学习,时间久了,增长会是指数级的。
顺序大概是这样的:因为看得多,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够快,所以单位时间里能看得更多,这是一个正向的螺旋;与此同时,因为阅读量大,因此得到正向反馈,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的自由度上,从而给自己争取到了更好的阅读环境,就可以读得更多,得到更多的正向反馈,这是第二层的正向螺旋。
这个练习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可以说是一个童子功。
我出生于一个双职工家庭,从小学到中学,只要放暑假没事干,我妈就会把我扔到城市主干道的新华书店,再给我几十块钱现金,中午去旁边的肯德基吃个汉堡,早上接晚上送,一天没人管,想看啥看啥,一分钱不花,实在读到喜欢的才买回家,大人孩子都省力,而且都高兴。
感谢那时候的新华书店,大部分书都会有一两本试读版没有塑封,可以随便看,店员也不赶人,只要屁股不坐在书上,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而且店里好多其他爹妈不管的同龄小屁孩,大家喜欢同一本书还能交流交流,成为在肯德基一起 brunch 的伙伴。
这个经历和回忆如此正向,以至于除了阅读本身给了我巨大的幸福和获得感之外,甚至还有了一个额外加成,即:让我对带娃、生育这事儿感受不到太多压力,这是完全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我自己小时候就是小城市普通教育环境(还是山东!应试教育重灾区),一直到高中都在读公立,暑假新华书店一扔相当于零元托儿,经常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走路回家,精英教育那套基本上完全没享受过,大学去美国读好学校,最开始当然是啥也听不懂两眼一闭两腿一蹬,怀疑别人的英语和我的英语不是一个英语,但没过几个月就也能跟上,啥事不耽误,21 岁找到工作经济独立,从此没花过家里一分钱。
心大带娃,放松养育,自己的路要自己找,爹妈能起到的帮助其实极其有限,如果太在意强求,反而大多数努力都会被内耗反噬掉。
抓大放小,在几个关键节点支持一下就可以了,平常顺其自然,不用太拧巴。
回到主线——新华书店。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把书店里比较感兴趣的小孩书都看得差不多了,身边的朋友聊啥我也都多少知道一些,于是突然感受到了无聊,又恰恰是因为这种无聊,而开始了崭新的探索之路,一口气先把西方小说的货架扫完了,然后又把传记类差不多都看完了,从此才算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小朋友不受监督地看书,当然最开始都是看漫画、言情小说、流行文化、软色情、幽默大师,但是只要看得够多够快,会迅速厌倦,就像现在看抖音、刷小红书、逛淘宝,其实如果能上瘾,并不是因为看得太多,而是看得还不够多不够快,如果每天能看八小时,没几个月就看累了,更关键的是,都看完了。 就那么几个套路,最多稍微变个花样重复一下,互联网之大、创意思维之多、变现激励之强烈,通通抵不过你看得快、刷得猛、时间长。
如同之前一直有人问,为什么要花钱买知识付费,免费的好东西那么多。
作为一个一年花十几万买课、买星球、买 NFT 和 Discord 社区 membership、买 Substack、买 X / Youtube / Patreon subscription 的知识付费大户,我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免费的好东西是多,但关键是看完了。
上量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审美,自然开始花钱,自然开始想要更好的、体验更丰富的、唤起的情感更强烈的。如果最想要的那种质量,世界上还没有,花钱都买不到,那么就会心痒开始创造。
这点不仅对于知识和信息,对于任何技能、领域、以及任何人生中想要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独立、精准的审美和判断,是被海量的冤枉钱和垃圾时间堆起来的。
2、感到厌倦意味着升级开始
刷了几遍《甄嬛传》,台词倒背如流的时候,必然开始觉得无聊。
既然流潋紫自己说她写的是现代作者视角的《红楼梦》,于是这时候再看红楼梦,就会发现原来果郡王是贾宝玉的投影,那些一语成谶的谜语般伏笔与金陵十二钗判词采用的是一模一样的技法,那些真真假假、如梦似幻,都有描写更细腻、情感更浓烈的对照。中国人永远爱看《红楼梦》,它不会过时,只会换皮出现。
心灵鸡汤、成功学讲座、断舍离、情感专栏,读得多了,都是一样的话翻来覆去说,看近了最后发现,那些话源头都在佛学,一切所谓人生导师都仿佛是一个悉达多 GPT 不断根据你输入的问题作为 prompt 返回答案,你若想获得超越庸常人间的智慧,不可能跳过业力、轮回、灭诸恶法、苦与苦的止息。
换言之,一切大众化的、民间的都是对经典、对正统学术的洗稿。 一切疑惑的问题,向上、向过去、向源头走,都早有解答。
宇宙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没有来处的。
以前也是与友讨论,说起“最厉害的经典电影是你看不出厉害的”,因为它们当中那些开创性的技法若真的好用,就必然会慢慢演变成主流会采用的方式,成为正统、成为工业化产物、成为标准化流程,因此看上去反倒熟悉庸常。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上来就读世界史、读圣经、读陀、读金刚经、读红楼梦,都会觉得有些晦涩枯燥,也感受不到它们的优美与强大,但顺着那些让你觉得有趣但已经有些厌倦、浅显的大众读物逐渐向中心、向源头靠近,最后回到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纯粹强烈的能量源头,那个百川入海的过程,是无价的美妙经历。
这也是历史和经典的意义。你一定不会一上来就选择经典,你要走一条漫长的道路,每个人的道路不同但终点相似,它的意象如金字塔般,由海量的民间信息沉淀,慢慢上升为明亮闪耀的塔尖。一个人的成长、审美、对世间万物的态度、经验、感知,必将通过搭建坚实的地基,随后渐渐轻盈地飞向天空、汇入源头。
翻译成大白话是:真正的好东西没多少,但要把自己训练到“能欣赏和辨别好东西”,是一条漫长艰苦的路,且地基一定要扎实、读的乱七八糟的差东西一定要足够多,不可能凭空搭建空中楼阁。
读好作品,也读垃圾。读便宜的,也读贵的。读有效的、有营养的,也读无用的、满足感官的。读佛经,也刷抖音。唯一的技巧,是步履不停。不要问路径,不必瞧不起任何流派技法风格主题,更不需要问书单,没有人能直接吃到第六个包子,哪怕那第六个包子就放在你面前。
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兴趣,让足够的量成为你独一无二的工具。无论主题、封面还是作者让你感兴趣,只要稍有好奇,都可以读,来源可以是畅销书榜、朋友推荐、信息流、路边小摊,都无妨,不必对来源、渠道、主题、表达的高下有傲慢——傲慢说明还是资源匮乏,因此只能用膨胀的 ego 作为自我安慰。
但凡有“瞧不起”,就说明“还不够强”。
只要学到了一点点东西,唤起了一点点感受,都是值的,都是好的。直到在某一个方向,能读的都已经读完,没有任何新鲜,只剩下厌倦——恭喜你,可以升级了。
读得够多,自然产生真实的偏好、审美、兴趣点,也能自然地发觉和增长独特天赋。保持耐心,不急。
时间和语料堆够了,机器都能学成神仙,何况是你。
3、让笨办法再一次奏效
之前写过 Bill Wurtz 自学动画建模,他说,有些技巧你是没办法“学”的,看再多视频教程、别人再手把手教也没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同样的东西重复做 20 次,然后突然开窍。
我深有体会。不会装修,那就装 10 套房子;对一个新地方不熟,就多去几次;一个领域看不懂,就直接跳进去做上几个产品,看看什么赚钱、什么好做,我们拿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欣赏一个人,就疯狂地扒他,“扒”真是一个形象的动词——他的人生是一个乐谱,你就扒他的谱子,他弹哪个键,你就弹哪个键。他推荐、提到过的一切,都毫不犹豫地看,挖到最深处;他若有社交媒体,就关注所有他关注的人,在其中找能够给他灵感的存在,相当于你的世界被他指数级扩张,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找到的人被我称为“二阶偶像”。玩 X(Twitter)、Youtube、Instagram,尤其适合这么搞,因为关注名单全部是公开的,只要关注了一个对路的人,就能瞬间打开万千宇宙。
文字是高度压缩的信息量,是作弊法宝,一个人一生的经验和积累,你一下午读完,这是钱买不来的,出版和互联网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我对此永恒对这两个行业心怀感激。
读得多、读得广、方法笨、无系统、全凭兴趣,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反倒基础更扎实,思考更开放。你会不断见到冲撞的、矛盾的、不成立的、危险的、奇怪的观点,大脑也因此渐渐地能够允许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同时存在,对一切观念的批判都是温和的,不容易走极端,也很难傲慢。
读少了、读窄了,会总习惯于寻找“正确答案”,最好一本书、十分钟、甚至 60 秒短视频,就能贡献完整解法,且绝对正确。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知识和观念都不是 100% 正确才能用,那样的正确是浅薄苍白的,是安全的废话,没有可执行性。当然要善良,当然要努力,当然要进步,当然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样的正确又有什么意义呢?
读得多、读得广,就会渐渐明白,要找到很多很多 60% 正确的东西,然后自行尝试和判断,探寻它们之中暧昧幽微的边界和适用范围。深刻的正确是一条歪歪扭扭的线,它要在不断的斗争和试错中确立自己的疆界,且时常流动。在海量激烈的矛盾与对立中寻找理性且适合自己的位置如同钢丝行走,它若是容易、舒适,就八成是走错了。
想起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我的朋友圈。我的几个圈子中,有不少互相看不惯的朋友,或者也有某个圈子的人看不惯另一个圈子,常有争执、永远不服。最开始总是不习惯,试图在其中调停,也困惑于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到现在反倒觉得这是很好的事,不同风格职业的朋友,各自都有极端、固执、偏颇、反智的部分,各种各样的职业病也少不了,我自己当然也有,且很多,彼此之间诚实的争执与不认同,也让我不至于陷入某一个偏执的舒适圈,更敲打我常常反观自身,像是有两股相反的力量对我同时做功,让我时刻保持背脊挺直、心智清明。
斗争是必然的、持续的、无止境的。
“正确答案”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可到达的终点。这也注定会让祈求直接给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从此可以一条路走到黑、四处寻求捷径的人失望了。
越迷茫痛苦的人越爱问“有没有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恰恰是因为你总在寻找捷径,你才来到了这里。
4、“信息”究竟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突然开始思考,“信息”究竟是什么。
人自己会思考、能行动,是一个完美自洽的封闭系统,哪怕这个系统不通风、不交流,其实仍旧能运行下去。
但这个封闭系统的运行,迟早会碰壁、迷惑、害怕、不知终点、不知意义。人毕竟不是机器,只要有感受,就能感受到“苦”——苦的时候感受到苦,快乐的时候,想到快乐终会结束,感受到不愿舍弃的贪婪,也是苦。
“信息”的作用,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安抚你的苦。
信息就是来自宇宙的爱,让那个钻进自己牛角尖、痛苦万分的你,从那个阴暗封闭的壳子短暂地爬出来,吹吹风。只要吹到,就是抚慰。
宇宙里有很多信息,而且信息是真正的“无需允许”——只要你连接到它就足够接收,发射端已经完全地敞开,它既然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中,便在邀请你的阅读。一个人对世间有爱,才会决定对着陌生的虚空留下信息,那么这样的信息,从诞生就注定是善意,是陪伴,是能量。
宇宙是爱你的,它的爱无边无际,但是要主动出去接,才接得到。
邀请朋友们——自己走不下去的时候,就多去吹吹风吧。
When in doubt, I learn something new.
5、神奇的内耗
五年前因为做节目,认识了制片人 Troy Miller 和他的团队。Troy 什么都干点,导播、导演、制片人,制作过 Netflix 的单口专场,切过奥斯卡的直播镜头,也导过 Brooklyn 99 和美版 the Office 这种美剧,拿过几次艾美奖,业务能力非常强。当时我们在给国内的演员做专场,但五年前的大陆脱口秀行业是基本上没有做过专场产品的,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托了当时的投资人牵线,认识了在洛杉矶做脱口秀的团队,其中最灵魂的人物就是 Troy.
而我当时的任务,就是给 Troy 和他的团队当翻译。除了专业上的对接,吃喝拉撒也要管,相当于一个导游。喝了几次酒,在 KTV 一起唱了霉霉的歌(感谢霉霉!),又带他们吃了现杀活鱼的农家乐,就混熟了。后来项目结束,我们还聚过好几次,Troy 变身我的导游,每次我来西岸玩都能蹭上他们参与的各式颁奖晚宴、电影首映、拍摄现场。如今我已经离职快三年,自己的导演基本功早已生疏,但这份(互相蹭吃蹭喝的)友情还在延续,Troy 教会我的一些道理,更让我沿用到今天。
当时一起做项目,还挺震惊的,主要的震惊点在于:为什么他们就三四个人能干这么多事儿?
制片人会画机位图、会拍、会导、会剪、会切、会算钱、能 social,闲暇时间还跑去给演员做表演指导;舞美设计师会画图、会置景、懂平面设计、懂材料、懂采购、自己进工厂涂了好几个景片做样品,走的时候还委托工厂帮他低价做了好几个自己画图的小家具带回美国了(地理套利!);行政小妹既是统筹,又是助理、法务、会计,会四门语言且全部母语水平(可惜不会中文不然就没我啥事儿了),脑子清楚又干练,人狠话不多,而且每天跟着制片人,影视工业基本功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果然两年后成为了助理制片人,现在自己出来攒局拍电影了。
这些事儿,中国同事们当然也能干,且干得很好,而且由于每个人更专精,实际上是水平更高、更熟练的,唯一区别是:堆的人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而且这个量级是越垒越多的。例如,当一个核心人员开始雇佣助理,所有其他部门的核心人员都会开始雇佣助理,很多沟通和信息就会自然地委托给助理,沟通的复杂度和混乱程度当然也就指数级别增加,误会、矛盾、甩锅、猜忌的可能性也开始出现(上过班的都懂的);以及,每多一个人,就会出现多余的人力管理成本、差旅成本、团队文化稀释成本,就需要更大的办公室、更难以贯彻的原则、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更不必说,人多之后,士气和行动也会变的混乱。往常做节目若只有八九个精简的能干人手,大家一鼓作气、互相鼓励着,迅速开工迅速下班,管理统筹起来是非常高效的;一旦项目大起来(一般就是招商太成功了……),一个会议室或摄影棚里开始坐满了闲杂人等,就会很容易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局。
想排开场秀发现摄像出去抽烟了,要技术联排的时候发现灯光助理去上厕所了没听见对讲,或者需要临时想一个创意,结果大家全在低头看手机回微信,宁愿熬到半夜也没人愿意认领责任,所有人都在等待戈多。人多的剧组最磨练心性,在场的每个人都过劳、疲惫、工作过于具体从而无意义且目标不清,因此频频走神、头昏脑胀。
齿轮太杂太多太精密,反而系统更容易出错。对于个体来说,做一个小齿轮、小螺丝钉,也没什么价值感,像纺织厂的女工,只负责在流水线经过自己时处理一项固定且重复的工作,然后工作流向下一个人。如果看不到全盘的数据,也不用做太大的决策,其实业务本身没什么复杂的,大半精力都用于统筹、协调、对齐、等待、处理误会、解决情绪、把水端平,换言之,确保其他的齿轮,用同样的速度转动。
人的激情和生产力被紧紧锁住,“内耗”就是这样发生。
6、人想进步得靠主动要价
和 Troy 聊天,他说他最早只是擅长做导演,做制片人完全不会,于是当平台来找他做导演的时候,他就回复说,我可以做导演,但前提是也要让我做制片人。
“我用导演能力做跳板,逼迫平台教我怎么做制片人。后来制片人做多了,很多人眼馋我的人脉资源,想让我做他们项目的制片人,我说,那你得让我导才行,于是制片又反向成了我导演的跳板。就是这样:人想进步得靠跳,用一种能力做杠杆,用来换取学习和实践下一种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加速扩大你能做的事情的边界。 ”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场对话。
如果只会一种技术,或者限制自己只能专精一样技能,那必然会活得像螺丝钉、或纺织厂的女工,因为上下游都是超越你自己控制的,你无力也无权让他们改变,就算有新的想法思路,也受制于分工、组织、制度、硬实力的局限。
但是目光放远,如果你愿意感受流水线的每个位置,甚至让它们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些技能和知识就能把你从无尽的重复和无解的限制中解救出来。在这个闭环中,你没有知识盲区、资源充沛,可以一人之力完成绝大多数事情,或者以极低的成本找到愿意配合你的替代者,那么当你想要修改和变革,没有人可以拒绝你,这是真正的自由,也是创新和机会发生的地方。
也是这个原因,我从不相信天才运营、天才产品经理、天才策划文案、天才设计师的存在, 如同大部分人不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天才仓库管理员、天才快递盒打包员、天才手机贴膜师(虽然听起来有点可爱——)
如果真的是天才,就应该整个闭环打通,学会技术、后端、支付、销售引流、财会、商业逻辑,能够以一己之力,从无到有地完成价值创造,变成独立开发、solopreneur、艺术家、企业家,而不是依附在流水线上的执行者、端水者、沟通者、汇报者、OKR 者。
人必须能跳脱并掌控系统,才能不被系统所奴役。
流水线上不存在天才螺丝钉。既然来到了流水线,就要做流水线之王。
7、真的有靠谱信息源推荐吗
回到最开头——为什么想写“信息食谱”这个系列。我其实知道大家想看啥:列个单子,讲讲我推特 Youtube 关注了谁,推荐 20 本改变了我人生的书,以及六个必听的华尔街 + 硅谷播客,最后再介绍三个斯坦福人工智能课。学吧,学无止境。
这样对于我来说反而简单,而且确实是干货,拉书单是轻松的,推荐点信息源也很顺手——迟些我也会把一些给大家的推荐更新到番外中,希望能给朋友们一些实用的参考。但思前想后,还是想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写一篇可以给十年前的自己看的东西。
十年前的我也见到过很多书单、课程表、信息源,也都是抄的我信任的人的作业,但不仅读起来费劲,而且越读越像无头苍蝇——那些散乱而高深的知识根本无从形成系统,也无法直接解决我的问题。
那时的我担心的是:我的人生要向何处去,我明天要和那些陌生的成熟自信的同事们聊点啥,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一团乱麻且毫无喘气空隙,怎么能让我的工资每个月涨 1000 刀,城中心的漂亮房子到底是谁在住,要怎么成为他们?
这十年,兜兜转转,与世界频繁交手,有胜有败,仍然问题不断,但终于可以沉下心来、深呼吸、告诉自己:
任意地、大量地、顺着好奇心去读;勇敢地、大量地、顺着好奇心去学。不会错的。它可以帮助你达成任何目标。
不用遵循任何规范或者教条,就看自己喜欢什么、好奇什么、着迷什么。可以学那些于自己工作立刻用得上、能赚到钱、能帮助自己掌握更多职场话语权的技能,也可以学那些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兴趣。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功利到高尚,没关系的,不用瞧不起任何知识或信息,只要持续地、大量地在输入,大脑会自然地帮助你沉淀、筛选、产生化学反应、找到下一步的目标。
唯有的原则就是:投入的时间要实实在在,量要大。为此减少社交、灰头土脸、家人不理解、没什么朋友、赚不到钱,都没关系。
这所有的意义只有一个:只有初始的量生猛地堆上去了,你才不会觉得“读东西”或者“学东西”是个肃穆的、麻烦的、讨厌的、到一定年龄或财富阶段就可以停止的事。
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它会越用越活跃。习惯它是生活的日常,很轻巧,很简单,打开电脑就开开心心学一会儿,手边有本书就读一会儿,有问题的时候就立刻找懂的人提问,突然空出三个月不忙的时间,正好一直想学滑雪 / 键盘 / 电工 / 开发,就报个班学学呗。
那种“这有什么难的”、“什么都学得会”、“一切都轻巧”、“前面有什么都不怕”的乐观与信念,足够战胜任何根深蒂固的业力和变幻莫测的命运,这种热切的生命力,会自动成为无尽的养料,不断带你走向光明的路,也不断地会把同样热切的、有生命力的同路人输送给你。
二十岁的时候,每个人都逼迫自己熬夜看书备考。但观察身边人——一旦人过三十,只有那些还在遵循诚实的热情、从而保持了大量输入习惯、练就了肌肉的人,才会一直存有后劲。
当绝大多数人都停止前进的时候,当他们逐渐远离求学岁月、不再好奇、降低输入、成为匀速的齿轮的时候,你仍在一寸寸地征服面前的流水线,轻盈地使用技能的跳板。
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复利了。
追随兴奋、追随热情、追随欲望,学什么不重要,快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
8、学习就是杠杆本身
学东西是一种压缩,也是一种杠杆。
大多数杠杆都有阴暗面或危险性——资本、他人的劳动力、流量。只有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学习,低负担,无负债,对人来说几乎毫无伤害。
另一个人一辈子的经验和技能被你学习压缩后,无损地复制到你的大脑里,你可以随时随地取用,但你既不需要照顾他的老婆孩子,也不需要背负他的体重和慢性病,出门旅游不需要给他多买一个座位,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老板多付一份五险一金,而由于你复制了他的知识而多赚的薪资,也只给你一个人花。
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个过程,你还可以在有生之年无限次复制。
而你从他人那里复制而来的经验和信息,与你已有的经验和信息还能产生崭新的化学反应,它们将再度整合、再度碰撞、再度压缩,这也是灵感的来源。 每每深夜读书,我常感觉是众多已逝去的故人在我大脑里开 party,时而打架时而共舞。
人间是个大戏台,只要活过、留下过文字性的痕迹,总会在整体人类意识的长河漂浮,并时而以个体读者的头脑为场,长久鲜活地表演下去。
9、生命以思维为边界
最近爱读 Michael Levin(他的 Twitter 很好看!),他是非常厉害的生物学家,之前最出名的成果就是与其他科学家一同发明了 xenorobot——用青蛙细胞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出来的异种机器人,半生物半机器,可以自体繁殖,非常邪性。
这几天完整地看了他和作家 / 学者 Michael Pollan (研究饮食学和 LSD)近期的讨论:在 AI 和生物科学已经如此强大、把生命边界模糊到如此让人困惑的今天——到底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生命?
接近系列的结尾,恰巧读到他对于生命目的精妙的形容,很受感触,想来放到这里很合适,于是此处引用 Michael Levin 的原话:
“I think when we talk about biological world, what we really mean, what’s life?
I think what we mean by life is - anything that is good at scaling up the cognitive light cone - that is anything where the whole is capable of pursuing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goals than the parts. That’s what we happen to call life.”
“生命是任何能够扩展意识光锥的东西,而且它作为整体,会比组成它的部分能够追寻更大、更复杂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生命。”
意识光锥是他形容认知边界的一个比喻——在意识光锥之外的,就是未知;在意识光锥之内的、有光的,就是自己有一定了解和控制、能够进行有效预测、让自己在此处降低生存压力(或者说将危险区变为舒适区)的部分。
宠物猫狗的意识光锥就是极其有限的,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比如它们完全无法预知两周内会发生什么,如果主人出门几天就会六神无主;而人类的意识光锥能够达到极其广袤无际之地,对于最强大的那些人类来说,这个光锥可以穿越几十年、穿越地球,而且仍有能力不断扩展。
那些有扩展潜力的、仍在穿透和复合的、持续将危险压缩为熟悉的,就是生命。
除此之外,若人作为整体与身上的所有器官加起来能达到的目标、能去的边界仅能保持一致、而无法在安全边界之外再自主踏出一步——换言之,若这个整体无法做出比自身器官机能的总和更好奇的、更有攻击性的、更复杂的行为,只是无意识地在熟悉的领地呼吸、走动、活下去,它不足以称之为生命。
一个没有意识的机器人,身上的每个器官、被编写的每个程序,都是严丝合缝的,它的边界被明确定义,因此不会主动寻求任务范围之外的空间和挑战。它的认知光锥,是被钉死的,无法挪动,更不可能扩张。
而我们的心脏、血液、皮肤、呼吸道、肠道、膀胱、五官…… 这些碎片化的存在,却能够帮助和支撑我们作为更智慧的整体扩张意识光锥、打开边界,探索危险,追寻更复杂的目标。
朝向我们绝对安全的疆界之外,多走出一步,这样的一步就是意识的开端。这是有生命的个体,才会做出的选择,它定义了我们与机器的分别。这种独属于生命的自由、可能性和整体性是无价的,它大大超越那些血与肉相加之后的总和。
若忽略那微小的、速朽的肉体,我们不过是无数团明亮的光锥,如同黑暗深海之下的手电筒,艰难移动,互相照亮。
“The self is not something ready-made, but something in continuous formation through choice of action.”
–John Dewey
“自我不是现成的,而是通过行动的选择而连续形成的东西。”
————————
本文的一些reference:
- Michael Levin 的新论文(略难读但是真的好看,有灵性):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19.02688/full
- Michael Pollan 访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D3hVG8mO0&t=59s
来自 Tim Urban 的 Wait but Why 博客。
Tim Urban 啥都写,从找什么样的人结婚、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到费米悖论、殖民火星与给无信仰者的信仰建议。他很擅长用简陋的火柴人让最艰深的话题变得幽默或者细思恐极,后来很多人模仿他的风格,都不如他本人的灵气。他的新书和 X 也好看!(我经常刷他的 X 刷到半夜)
2、【致富攻略】
这是 Ramit Sethi 的 Netflix 节目.
由于网飞对中国地区有封锁 IP 和支付的限制,我在这个链接使用了 B 站的搬运版本(正版不让看,实在没办法了,鼓励海外读者们去原渠道观看支持,网飞版更高清喔!)
Ramit 这里的致富更多强调的是心法,很多人带着巨大的金钱业力生活,与金钱的关系极差,从而越陷越深、难以摆脱贫困。从这个角度说,Ramit 在做的事情功德无量。哪怕我是一个自认为和金钱关系已经处理得不错的人,在这个系列里,我也深深地看见了自己的匮乏,它解放了我很多看不见的“慢鸡”。
3、【如何致富】
来自纳瓦尔的个人网页。
接上一条,特意把两篇关于致富的推荐放一起了。如果这两条看了还穷,就真的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了!
硅谷成功学仅推此一篇,看完这篇什么 Tim Ferriss、Paul Graham 包括中国版的王川老师就都可以不用看了,纳瓦尔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看他一个人就够了。不是说别人写得不好 / 不对 / 不深,主要是大家悟的道结论都差不多,但只有纳瓦尔说话比较简洁,讲明白同样的道理,他用的字儿最少。字少很重要!节省时间!
我以个人经验保证——这不是仅限于美国或硅谷的经验,也不是仅限于某种类型、教育背景、家庭环境、职业领域的经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经验。而且,它真的好用。
90% 普通人的金钱、个人成长、职业选择、创业 / 副业问题——看它就行。坚决跟随这篇文章里的建议,它会给你一个有效的开始。
纳瓦尔的内容全方位好看,X 写得相当不错,我很感谢且欣赏他。
来自数字游民真正的先驱 / 独立开发者 Pieter Levels 在巴厘岛的分享现场,也是本文最后一个链接。
推荐所有朋友们看这个视频。尤其是——如果你觉得自己聪明、有野心、爱自由。他的故事太鼓舞人心了。
一个人,一台电脑,不会的就搜,超乎常人的勤奋,保持开放,快速迭代,不断向陌生的世界打开和展示自己,持续为他人提供服务和价值——它确实没那么简单,但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难。首先,不要在头脑里为自己设限。
- -
最后,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空隙等我们去填满,还有很多的求助我们没有听见,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此刻仍然是待创造的空白。只需要我们停止疑虑和悲伤,告诉自己此刻的狭隘不是世界的全部,然后走向宽阔,抓住它。
- Author:元否
- URL:https://happyfou.com /learning/everyones-info-diet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